天门东乡黄氏宗祠
天门东乡黄氏宗祠
天门东乡黄氏宗祠
天门东乡黄氏宗祠
天门东乡黄氏宗祠

黄琬公与五福羹

时间:20/10/16

  洪武二年(公元1369年),明太祖朱元璋光复华夏,战尘甫定。大明开国,遍地疮痍,百废待兴。湖广、川、豫等主战场赤地千里,积骸成丘,罕有人迹。而山西、江西等战争后方却是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百姓丰衣足食,安居乐业。 战乱一带的老百姓听说那里富庶,并且不打仗,便纷纷逃往那里。如此,山西、江西倒是人满为患了。为了恢复农业生产、发展经济,均衡人口、天下太平,巩固明王朝的统治,朝廷就实行了规模宏大的移民运动。被称作“江西填湖广”的移民就是这场大迁徙的一个部分。

  祖居江西省吉水县鸭儿池黄家岭的黄琬一家,也被这一场时代的潮流卷入了生死离合的灾难之中。

  这十六岁的小伙黄琬,生的英俊潇洒,体魄高挑健壮。出身于中医世家。祖父是远近闻名的郎中,一生悬壶乡里,乐善好施,年过九旬,无疾而终。父亲继承祖父衣钵,医术精湛。五年前被红巾军聘为随军医官。兵荒马乱,几年来一直了无音讯。黄琬的两个哥哥前年也先后从军,去年捎来家信,说是二人都在应天府做了小官。家中只有年过半百的老母亲和捡来的义姐吉芳,三人相依为命。

  黄琬自幼聪明过人,跟随祖父和父亲习文学医,十二岁便能与人看病。人体经络穴位了如指掌,一根银针使得出神入化,人称“少郎中”。乡亲们有个三灾八难,都来请他诊治。他还根据《黄帝内经》所说:“上工治未病,不治已病”的理论,用自己在山野丛林采集的中草药,与五谷杂粮有机结合,用烹、煮、蒸、炒、熬等炮制方法,研制成了“五福糕”保健祛病食品。可以做成小吃、干粮和羹汤。这套“专利”还传给了乡邻,很受欢迎。

  义姐吉芳大黄琬三岁,出落得眉清目秀,做得一手好刺绣,孝悌淑贤,无人不夸。黄母看在眼里,喜在心上,心里盘算着,这一对年轻人可是真般配。一家人小日子过得还算和睦随心。

  天有不测风云。八月初的一天,村里忽然来了一队官兵,把居民全部召集到镇上训话。一个官员宣读皇帝的诏书,说是江西吉水县要往湖广北部移民。国家为此制定了《徙民条例》,按"四口之家留一;六口之家留二;八口之家留三”的比例迁徙。并规定凡移民者都必须到吉水县办理迁移手续,领取“凭照川资,”然后从这里出发,按官方指派的方向,在官兵的监护下,分别迁往中原各地。凡不从者就要绳捆索绑,一串一串连接起来上路。在官兵的喝遣下,人们不得不依从。

  黄琬家里只有三口人,官兵里的典史和里长带着兵,宣布黄琬和吉芳在迁徙之列,黄母留在吉水黄家岭老家。着黄母回家为黄琬姐弟准备行李。黄母自是将二人常用的衣物、被褥,简单的打了包裹,送到了迁徙出发地。母子三人抱头痛苦一番。里长过来安慰道,人口迁徙是国家大计,大明朝实行新政,黎民百姓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云云。

  黄母特意给黄琬交代,她为姐弟俩准备了一些制作“五福糕”的杂粮原料和滋养中药材,让姐弟在途中制作了,自己增补些营养,也给同行的伙伴们调理下身体。母亲紧紧拉着姐弟俩的手,深情的说:“娘早就有一句话想给你们说,一直觉得你们还小,就没有说。你们这一走,离娘千里之外。娘身体又不好,现在不说,就没有时间了。你们到了那边,安顿就绪了,就成亲吧。娘不在你们身边了,你们一定要恩恩爱爱过好日子,娘也就放心了。”姐弟俩长跪不起,千恩万拜,挥泪告别了母亲。

  黄琬这一批由吉水迁往湖广北部移民的路线,采用的是水陆并举的路线:先从吉水徒步北上,经新余、丰城、南昌到九江,一直是旱路。从九江进入长江水路,乘船溯江而上,到汉口进入汉江,驶入景陵(今天门)县。走旱路时,押送的官兵监护很严,为了防止移民逃跑,就用绳子把人三十人一组或者二十人一组拴起来。这样走路很不方便。加上秋雨连绵,行进速度很慢。吉水到九江七百里路程,走走停停,就走了一个半月。

  启程第三天进入新余地界时,监护官军的百户长官生了急腹症,得知黄琬是郎中,就让他医治。黄琬打开他的行李,用母亲送来的“五福糕”,又从野地里采了几味草药煎汤调服,用手按摩了几个穴位,就治好了那军官的病。军官大喜,随即下令对黄琬和吉芳松了绑,命他们负责治疗途中官兵和移民的疾病。这些移民平生大都居住在老家吉水,初次出远门,很多人水土不服,外出衣物被盖生活用品准备不足,动不动就生病。黄琬也就时常给他们讲述预防疾病的方法。到了驻地,姐弟俩就根据疫情的变换,加工调制一些“五福糕”、“五福羹”、“五福饮”等,分发给官兵和移民们。把生病的人治好了,没有病的也做好了预防。他们这样的义举深得大家的感激和爱戴。

  迁徙大队从九江改行水路,乘上了长江向上游开的大船。经过一个多月的相处磨合,监护官兵和移民之间关系也融洽了很多。上了船,人们就不再用绳子拴着了。只是不少人不习惯坐船,晕船现象很严重,有的人甚至呕吐得生命垂危。每当这时候,黄琬和吉芳就会拼力相救。甘之若饴的“五福糕”补养调理系列食品就起到了关键性的用场。

  吉水县鸭儿池黄家岭还有四位黄姓男儿,是和黄琬一起应征迁徙湖广景陵的汉子。年纪大的黄承虎今年四十四岁,黄石头三十五岁,黄全宝二十六岁,黄有朋十四岁。黄琬和吉芳利用他们的有利条件给他们不少照顾。黄琬少年老成,聪明智慧,又有文化和医术,在同乡之间成了大家的主心骨。黄琬依照这四人同村兄弟名字的谐音,和大家打趣说:“咱吉水黄家岭走出了一支龙虎军:虎、狮、豹、鹏!”(承虎、石头、全宝、有朋)。承虎说:“那琬哥儿是咱的领头的,就是龙啦!”大家一片欢笑。同村的五户宗亲,长幼十余人和睦相处,团结互助。虽然处在动荡的艰难困苦之中,都深深感到,咱黄家宗亲有琬哥儿这样的好人、能人一路关照呵护,有“五福糕”这样好的“天物”享用,真是难得!真切感受到了同乡同族情谊的温暖。好多年以后,迁居到景陵县的黄家人还流传着一些口头禅:“龙虎狮豹鹏,携手楚天行。”“五福羹,五户跟,走遍天下心连心。”

  经历了三个多月的艰苦跋涉,移民们终于抵达了新的栖息地—湖广景陵县。在朝廷命官的安置协调下,黄琬公选择了景陵东乡东岗岭(今天门市干驿镇黄家岭)。其他四户定居在景陵中西部地区。

  黄琬公在黄家岭选址安顿好了居住茅舍,遵从母亲临别的吩咐,与义姐吉芳简单举办了婚礼。在他们简陋的茅屋里,他们对着太阳磕了三个头,向着江西吉水老家母亲居住的方向磕了三个头,小两口相对磕了三个头,每人吃了碗热乎乎的莲藕汤,算是成了亲。夫妇俩相亲相爱,同心同德,开荒垦田,躬读持家,生儿育女,家声传世。琬公始创的“景陵五福羹”系列滋养名吃也在荆楚地区落地生根,远近驰名了。

天门东乡黄氏宗祠 版权所有
2013-2020